近日,在河南艺术中心小剧场上演的3场沉浸式豫剧《程婴救孤》《秦雪梅》和《清风亭上》,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除了豫剧老戏迷,现场还出现了不少年轻面孔,演出也引发他们的热烈反响。近年来,戏曲界积极探索改革传统艺术形式,希望以戏曲新形态吸引更多戏迷新一代,其中,沉浸式剧场演出称得上一种颇具成效的尝试。3月14日在河南郑州举办的“新时代·新生代·新形态——看我戏曲新一代”小剧场沉浸式演出专家研讨会上,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结合豫剧小剧场沉浸式演出这一实践样本,共同探讨戏曲创新演出形式和内容、加强市场拓展的有效路径。
演出舞台变成了“T台”,观众可从三个侧面近距离欣赏表演;作为极具河南特色的“曲艺新名片”,“喷空”的演员串场讲述剧情;豫剧演员从不同方位入场,有时则走进观众席表演,演员和观众的互动贯穿始终;时长和演员的精简,让演出可以缩减成本、提高效率……豫剧沉浸式小剧场演出的探索带来了很多新的看点,让传统豫剧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也让沉浸式观看、近距离互动、小剧场空间、新形式舞台、引入现代艺术元素等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
沉浸式演出这一演艺形式以更贴近的距离、更深度的互动,打破了传统演出中演员与观众的界限。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说,《程婴救孤》中,演员李树建扮演的程婴坐在观众中如泣如诉演唱的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小剧场沉浸式的一种技术需要,但也可理解为一种文化姿态,那就是我们的戏曲、我们的豫剧怎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跟观众走得更近。”康伟认为,该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跳进跳出的构建非常成功,未来还可结合演出场次、演艺空间条件以及艺术家特点作进一步完善,如剧场设置可以更优化、更精致,与观众互动的设置可以更巧妙、更生动等。
近年来,演艺新空间成为舞台艺术创作的新趋势和文旅融合的新形态,以及激活文化消费的新动能。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原书记、中国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季国平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剧作家罗怀臻等对豫剧小剧场演出运作的匠心实践给予高度评价。据介绍,2023年上半年,全国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的演出场次超过10万场,仅上海市授牌的演艺新空间数量就达到100家,年演出场次占全年营业性演出总场次的30%以上。罗怀臻认为,以市场为驱动的演艺新空间的探索是响应时代的召唤。大量戏曲素材可成为新空间的元素,戏曲人要通过实践创造价值,理论、教学等方面对此也要积极响应。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孔培培认为,小剧场是戏曲观演空间的改变,沉浸式是观演关系的改变,两者如何完美融合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为此,传统戏剧观念要向现代戏剧观念转变,从戏剧观念上对作品进行再挖掘,同时,在文本、视听语言、服化道方面也要下大气力琢磨,做好相应的设计。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景俊美表示,河南豫剧跨界别、跨形式、跨代际的探索极具价值,她同时建议戏曲人在加强传播的同时,进一步思考“流量变现”,以便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传统戏曲走到今天,需要沉下心来进行如何走进现代观众的再思考,而豫剧沉浸式小剧场演出正是解决这个时代之问的重要尝试。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表示,任何艺术的繁荣都取决于观众和市场,为此,当代戏曲艺术急需解决回应时代的精神诉求和时代的审美诉求两大问题。沉浸式小剧场演出正是在为豫剧创造新的业态、回应新的诉求,从而赢得新的市场、争取新的观众。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表示,豫剧沉浸式小剧场演出,是让中华戏曲的优秀传统和审美精神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种有效探索。他特别强调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坚守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以及以文化人、以艺养心、培根铸魂的方向等。
此前,豫剧在上海豫园的沉浸式驻场演出取得成功,在网络上的传播也十分出彩。关于怎样让河南戏曲文化更“出圈”,上海大豫园商业发展集团演艺部总监邵蔚倩认为,其关键在于用IP思维打造产品,具体要在确保豫剧文化内核的基础上,通过好看的形式、沉浸式的体验、丰富的表达方式,抓取年轻人的好奇心,并通过不断展现实现裂变。河南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董事长张立新介绍,豫剧小剧场沉浸式演出在运营时努力遵循商业规律,按照市场化运作;在宣传方面则以观众为核心,力求做到宣推的全时段、全方位、多样式、立体化。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有着数量庞大的从业人员和观众群。如何在前人的肩膀上再向前推进,是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李树建这些年来一直在思考的。李树建介绍,2024年,河南积极探索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践行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打造了传统豫剧小剧场沉浸式演出,希望通过这一探索为河南戏曲巩固老观众、培养新观众。未来,豫剧小剧场沉浸式演出还将走进北京河南大厦,进行“豫园”“京园”“家园”三地常态化驻场演出,希望通过“国际化表达—全球性传播—产业化运营—项目化操作”的模式,把中国特有的传统戏曲艺术发扬光大。(陈璐)